【治療痛風】痛風發作4類人宜吃降尿酸藥 專科醫生解構藥物功效副作用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2/01/10 10:00

分享:

分享:

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指,4類人宜服用降尿酸藥,以減少痛風發作。

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水平過高,導致尿酸的結晶(尿酸鹽)沉積在關節內,刺激免疫系統引發關節炎。患處會突然出現紅、腫、發熱及劇痛,亦即是急性痛風發作,若一直沒有接受適當治療,則會演變成慢性痛風,長遠會影響關節和活動能力。

【最新影片】

治療急性痛風藥物 目標消炎止痛

目前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是作消炎之用,常見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、秋水仙鹼和類固醇,藥物療效大致相同,因此選擇藥物時主要考慮患者以往對藥物的反應,以及藥物的安全性。這些藥物有助紓緩徵狀和預防急性痛風發作,越早服用亦有助控制炎症,治療效果更佳。

急性痛風藥物的功效及副作用: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病情嚴重、經常復發的痛風病人,或者因副作用不能使用上述藥物,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「白介素1抑制劑」。白介素1是最主要引致急性痛風的發炎因子,使用「白介素1抑制劑」可有效紓緩急性痛風的徵狀。然而,生物製劑較昂貴,亦可能會降低抵抗力,在使用前必須排除感染的可能性。

服用降尿酸藥 長遠控制減少發作

不少患者都以為痛風只是間歇性病症,只會「間中發作」,忽略了服用降尿酸藥的重要性。其實痛風是高血尿酸症的警號之一,服用上述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只能消炎,不能降低血尿酸濃度。正常的尿酸值為每分升(dL)X毫克,當尿酸值每分升(dL)高一毫克,高血壓的風險便會增加13%,高尿酸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死亡率分別會增加46%及34%,中風風險亦會增加41%。如果血尿酸濃度高於每分升(dL)八毫克,腎衰竭風險亦較常人高出九倍。

要減低痛風帶來併發症的機會,關鍵在於治本,病人應服用降尿酸藥,降低血尿酸濃度。根據2016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的指引,如果痛風患者符合以下其中 一項條件,就應考慮服用降尿酸藥:

  • 每年有多於一次痛風發作
  • 患有慢性痛風關節炎
  • 曾患有腎結石
  • 早於40歲前出現急性痛風或血尿酸濃度高於每分升8毫克

然而,本港只有四分一痛風患者正在服用降尿酸藥,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病人都存在一個誤解,以為透過飲食戒口就可控制血尿酸濃度。事實上,體內只有兩成尿酸由食物所含的嘌呤轉化而成,即使完全避免進食含高嘌呤的食物,亦無法有效降低血尿酸濃度,加上食物中的嘌呤是製成DNA的原料之一,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細胞,無法完全避免。

降尿酸藥阻止尿酸製造 促進尿酸經腎臟排出

降尿酸藥主要分為兩類作用,第一類是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,可阻止尿酸製造,包括別嘌醇(Allopurinol)和非布司他(Febuxostat);第二類是促進尿酸經腎臟排出的藥物,包括丙磺舒(Probenecid)。

降尿酸藥物功效及服用注意事項: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血尿酸濃度控制於<6 mg/dL

控制血尿酸濃度就像控制血壓、血糖和膽固醇,希望使用藥物控制病情,達致治療目標。根據國際標準,服用降尿酸藥後,血尿酸濃度應控制在每分升6毫克或以下。

達致治療目標後,沉澱在關節和軟組織內的尿酸鹽會逐漸溶解,急性痛風的發作會慢慢減少。不過在尿酸鹽溶解初期,由於關節內尿酸鹽的濃度和結構有所改變,可能會短暫增加痛風復發的風險,可能維持約六個月,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或會處方秋水仙鹼或其他藥物以預防痛風發作。

除了控制痛風發作外,服用降尿酸藥亦可同時減低心臟病發的風險、改善心臟衰竭的情況及死亡率。近期有研究顯示,如果血尿酸濃度達致治療目標,亦可大幅降低腎衰竭的風險。不過血尿酸濃度並非愈低愈好,如果血尿酸濃度長期過低,有機會增加患上柏金遜症、腦退化和運動神經元病的風險。因此建議正在服降尿酸藥的痛風患者定期覆診,並檢驗血尿酸濃度,從而準確調較藥物的劑量。

撰文 : 張錚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